《藍皮書》顯示,近40年來,全球海洋持續變暖和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北極海冰范圍顯著減小;中國沿海海溫和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極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增加趨勢,海洋熱浪趨頻趨強。2020年,長江口海域夏季出現大面積低氧區;高海平面抬升風暴增水的基礎水位,加重了致災程度。
在全球海洋氣候變化方面,1870年~2020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總體呈顯著上升趨勢,過去10年(2011年~2020年)平均海表溫度高于1870年以來的任何一個10年,2020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較1870年~1900年平均值高0.67℃。1955年~2020年,全球0~700米海洋熱含量呈顯著增加趨勢,2020年達到歷史新高。
1993年~202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約為3.3毫米/年。202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較2019年高6毫米,處于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位。
1979年~2020年,北極海冰范圍在各月均呈顯著減小趨勢,3月和9月減小速率分別約為4.1萬平方千米/年和8.3萬平方千米/年;南極海冰范圍變化趨勢總體不顯著,但階段性特征明顯。2020年9月,北極海冰范圍為1979年以來第二低。
1985年~2019年,全球海洋表層平均pH下降速率約為每10年0.016個單位。海洋酸化已經由海洋表層擴大到海洋內部,3000米深層水中已經觀測到酸化現象。
在中國海洋氣候變化方面,1980年~2020年,中國沿海海表溫度總體呈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升高0.27℃,2015年~2020年連續6年處于高位,2020年為1980年以來的最暖年份。
1980年~202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1993年~2020年,上升速率為3.9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12年~ 202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持續處于近40年高位,2020年為1980年以來第三高。中國沿海平均高高潮位和平均大的潮差總體均呈上升趨勢,其中杭州灣沿海上升速率最大。
1963/1964年~2020/2021年,渤海和黃海北部海冰冰期和冰量均呈波動下降趨勢。2020/ 2021年冬季,渤海冰情較常年偏輕。1979年~ 2020年,中國近岸海水表層pH總體呈波動下降趨勢,江蘇南部、長江口、杭州灣近岸海域海水表層酸化明顯。2020年夏季,長江口海域出現大面積低氧區。
1980年~2020年,中國沿海極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顯著上升趨勢,上升速率分別為4.6毫米/年和2.51厘米/年。2000年~2020年,中國沿海致災風暴潮次數呈增加趨勢。2020年,中國沿海共發生風暴潮過程14次,其中致災風暴潮過程7次;中國近海出現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災害性海浪過程36次。
1980年以來,中國近海海洋熱浪發生頻次、持續時間和累積強度均呈顯著增加趨勢,2020年,萊州灣、江蘇外海、北部灣和南沙群島周邊海域海洋熱浪時間均超過150天;中國沿海暖晝日數、極端高溫事件累積強度和暴雨以上級別的降水日數均呈顯著增加趨勢。
《藍皮書》指出,中國近海地處季風最明顯的氣候帶,東亞季風、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中—高緯度大氣濤動等的變化,對中國近海海洋環境要素等產生重要影響。海洋異常變化及其與大氣間的能量傳輸和物質交換也是影響中國近海海洋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
中國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生態環境脆弱,是氣候變化影響的敏感區域?!端{皮書》的發布,可為準確把握海洋氣候變化規律、減輕海洋災害風險、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以及促進沿海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科學支撐和決策參考。
聲明: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