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問題,拿出解決方案
衛星遙感數據是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重要工作底圖。以往,衛星遙感影像主要靠人工目視判讀或半自動分類方法獲取,數據處理效率低、誤差大。加上傳統二維的地理信息軟件將國土空間抽象成二維的信息數據,導致立體空間信息缺失,不能直觀反映真實世界,國土空間規劃信息化停留在滿足淺層次的規劃制圖、指標監測、成果可視化等方面。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智能化水平,契合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的智慧規劃需求?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委托廣西自然資源遙感院,搭建實景三維智能可視化分析平臺,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智能化提供精準有效的解決方案。
據介紹,廣西實景三維智能可視化分析平臺以全覆蓋的三維自然資源數據為底板,以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為支撐,搭載遙感數據人工智能識別技術,實現了海量遙感影像數據的快速、高效、精準識別,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建筑等信息的提取效率。同時,依托三維影像數據和三維實景技術,該平臺實現了對國土空間規劃要素的精準可視化和重點片區、項目的全方位監測,可全面支撐底線管控、園區發展、風險識別、資源配置、城市更新、宜居性評價等空間治理重點領域。
智能感知,監測建設動態
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過程中,運用實景三維智能可視化分析系統平臺,廣西自然資源廳選取14個地級市中心城區,通過人工智能識別技術識別生態底線、農業底線、城鎮潛力空間中的矛盾區域,并進行矛盾類型的分類,修正和優化“雙評價”成果。其中,校驗生態底線圖斑發現生態底線內存在矛盾圖斑664個;校驗農業底線圖斑發現農業底線識別出存在連片現狀城鎮村建設用地與推土開采建設區域等矛盾圖斑2187個;校驗城鎮潛力空間圖斑發現城鎮潛力空間識別出連片現狀耕地、江河湖等水域與連片坑塘等矛盾圖斑2587個。
產業園區用地集約高效利用是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重要內容,而對現狀生產空間用地情況的摸查又是集約高效利用土地的前提。因此,如何快速獲得產業園區開發建設現狀情況,為產業園區規劃提供科學準確的現狀數據,成為廣西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研究的熱點。
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廣西自然資源廳基于10年來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實景三維平臺,運用人工智能識別算法,采用自動識別為主、人工校核為輔的方法,對63個自治區級及以上園區、三江口產業園、龍潭產業園區的2014年、2017年、2020年的用地情況進行識別、分析、梳理;重點分析63個自治區級及以上園區、三江口產業園、龍潭產業園區等重點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程度、用地效率、產城融合品質等方面的內容。
風險識別,保護生態環境
打開廣西實景三維智能可視化分析平臺,輸入數據,結合地形、地貌、現狀植被與城市建成情況生成基于點要素、線要素、面要素的預計緩沖區范圍,根據生成緩沖區范圍可直觀分析緩沖區范圍是否合理、周邊是否有侵占情況,就能分析篩選出緩沖區范圍內矛盾圖斑與敏感要素范圍,為規劃提供定量視覺化的分析過程和分析結果。
運用實景三維智能可視化分析平臺,廣西自然資源廳分析了2020年認定的欽州石化產業園、防城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園區等11個化工園區(第一批)相關情況。以欽州石化產業園為例,該平臺通過對欽州石化產業園進行800米防護距離緩沖分析,識別出審批范圍、衛生防護范圍內的農村居民點、小學、居住小區及辦公、商業服務配套共7處敏感場所和重要設施,總面積為281.07公頃。
再比如,通過疊加尾礦庫、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農村居民點數據,在平臺上輸入尾礦庫面積、壩高、庫容量等參數,借助其實景三維智能可視化分析系統的分析功能與展示功能,就能模擬尾礦庫潰壩或泄露狀態,直觀看到污水漫延過程,幫助相關部門分析梳理出尾礦庫易污染程度,為之后的規劃風險評估提供數據依據。
精準配置,優化生活品質
充分利用高分遙感影像數據對用地空間的高精度、全覆蓋、多時相的優勢,該平臺結合不動產登記數據、互聯網房屋交易數據等對建筑屬性的準確記錄,與社會大數據中對空間用地上人口活動的數據,對城市中用地使用現狀進行分析,可識別低效用地、評估用地更新潛力,輔助支持土地利用計劃的制訂,進一步推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基于路網步行可達性研究15分鐘社區生活圈便利度的分析功能,廣西實景三維智能可視化分析平臺還能結合多源數據與高分遙感影像數據,高效識別城鎮空間的低效、閑置土地,為城市更新提供最佳決策;基于衛星影像數據特征的城市宜居性指標體系以及相應計算方法,對城市宜居性進行評價。
比如,以南寧市青秀區15分鐘生活圈為研究對象,基于三維影像、POI(興趣點)數據、道路網數據、公共汽車、地鐵數據、國土調查數據、DEM(數字地形模型)數據等,在考慮路網實際可達的前提下,該平臺按照適宜步行速度生成了15分鐘、10分鐘、5分鐘生活圈服務覆蓋范圍。通過可視化分析,平臺這個功能不但可以幫助相關部門尋找服務盲區,為相關規劃完善基礎設施、補足服務短板提供支撐;還能利用導航軌跡等方式檢驗在外部影響作用下,不同出行方式的便利性、出行成本、交通可達性,檢驗15分鐘生活圈內設施(中小學、幼兒園、醫院、公交站場、垃圾轉運站、農貿市場、街道辦事處等)配置情況是否合理。
聲明: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