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控制,提升大氣環境監測能力。健全空氣質量監測體系,優化降塵、酸雨、硫酸鹽速率等監測點位;11個設區市和雄安新區開展非甲烷總烴實時監測;加快推進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監測,逐步實現多污染物協同監測和污染源專項監測雙輪驅動。在現有7天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基礎上,謀劃開展未來10至15天中長期趨勢預測和30至45天月尺度的長期趨勢分析,提升環境質量預報預警能力。以唐山市為試點城市,組建城市溫室氣體監測網絡,推進碳排放實測技術發展和信息化水平提升,為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提供支撐。
三水統籌,增強水生態環境監測水平。優化地表水監測網絡,持續推進全省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加大對重點水域、重要水體的建站力度,提升考核斷面和重點水域的水質自動監控能力,擴大水質自動監測站的覆蓋范圍,完善水環境監測方式。構建重點流域入河排污口自動監測技術體系,推動水質污染溯源監測。加強藻類水華監測,在白洋淀淀區實現水華自動監測。進一步完善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濕地水生生物監測網絡,開展重點流域生物多樣性試點監測。
治防并重,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各市以土壤污染風險防控為重點,對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環境至少完成一輪監測。以地下水污染風險防控為重點,加強對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主要補給徑流區、化工石化類工業聚集區周邊、礦山地質影響區、農業污灌區等地下水污染風險區域的監測。進一步完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擴大農村監測的村莊數量,每個縣區至少監測一個村莊,實現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縣區全覆蓋。
陸海統籌,健全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完善海洋環境質量監測,加強海洋生態監測。加強河口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監測,加強海洋保護地、海水增養殖區等典型生態敏感海域生態狀況監測。
改革創新,推進監測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在現有基礎上,我省將進一步完善1(省中心)+11(駐市中心)+14(市監控中心)+縣級站監測體系建設,形成各有側重、相互聯動、互為補充,服務管理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聲明: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