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自然資源部公布了2018年的部門收支決算,總計394.6億元,較2017年部門合并前增長了11.52%。
原國土資源部、海洋局和測繪地信局的職能行使費用,構成了自然資源部2018年的主體財政支出方向。“國土海洋氣象等支出”為財政撥款支出主體,達到205億元,占比超過八成,拆分為國土資源事務、海洋管理事務和測繪事務等,對應合并前的部門職能。
測繪事務方面,2018年支出總計38.43億,高于原測繪地信局2017年的支出,在基礎測繪、航空攝影、測繪工程建設等方面基本持平。其中大部分支出以項目形式呈現,近九成由國家撥款支持,反應了我國大型測繪項目的資金來源現狀。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然資源部2019年的預算中,上述幾項測繪支出大幅下降。
同時,三調等重大調查項目資金在國家層面上繼續得到保障。涉及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地籍調查的土地資源調查資金項,2019年預算近6.3億,基本與2018年支出持平。
根據此前預算,三調150億資金中20億由國家負擔,其余由地方籌措,而從泰伯網此前的調查情況來看,此類項目的資金問題主要發生在地方執行。自然資源部的預算和決算數字也印證了這一現象。
耗資8400萬的國家基礎航空航天遙感測繪項目中,商業衛星遙感深度參與。項目績效自評顯示,2018年優于2米分辨率衛星影像覆蓋全國陸地國土,優于1米分辨率衛星影像達130萬平方千米,商業衛星影像約36.57萬平方千米。該項目也獲得了自然資源部4個一級項目績效自評的最高分。
總體來看,2018年自然資源部預算單位206個,2019年下降到173個,機構改革和職能調整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其中,原國家海洋局的職能梳理是一大重點。7月2日,自然資源部東海局正式掛牌,標志著自然資源部北海局、東海局、南海局3個海區派出機構全部完成掛牌。
機構調整帶來了行政成本的降低。2018年,測繪相關行政支出約6500萬,2019年單獨列出的行政預算僅有90萬,原本12.5億元的“事業運行”費用也被砍掉,“事轉企”改革正在推進。
同樣的情況在海洋部門也有體現。2018年,海洋管理事務支出達到了104.4億元,占部總支出的三分之一,僅行政相關支出總額就近7億。其中2019年相關支出銳減至不足3億。
三公經費的下降則一直“在路上”。2018年自然資源部三公經費預算為9600萬,實際使用不到六成。2019年的三公經費預算則進一步減少至8200萬。
在整體預算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極地考察等重點項目支出得到了保障。2018年極地考察支出為6.4億,2019年則重點保障了“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等重點支出。7月11日,“雪龍2號”交付,也離不開這部分的資金投入。
上周起,自然資源部、財政部、商務部、交通運輸部、生態環境部等中央部門集中公布各自2018年度部門決算。中央決算報告顯示,去年中央本級支出約為3.27萬億元,較2017年增長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