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處理廠進水化學需氧量(COD)、氨氮(NH3)、流量,以及出水COD、氨氮、總氮(TN)、總磷(TP)、流量等指標數據每小時更新。縱橫鄉鎮的污水管網、分布全省的污水處理廠被織成一張動態網絡,哪里的污水廠在“曬太陽”,哪里的管線“腸梗阻”,一目了然。
這是9月8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湖北省鄉鎮生活污水治理信息平臺上看到的情景。
2017年6月該平臺啟用以來,已納入平臺的全省377個鄉鎮污水廠建設進度和質量、進出水數據陸續實現在線監測,走在全國前列。
一節排污管也不能少
一段時間來,一些地方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因種種原因被閑置,變“無水處理廠”“清水處理廠”,淪為擺設。
“主要原因是管網建設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污水項目建設成敗的關鍵在于管網。”省住建廳村鎮處處長萬應榮介紹說。
去年6月,我省出臺《湖北省城鄉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動方案》。根據方案,今年底前實現全省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根據省住建廳組織專班對全省883個鄉鎮逐一摸查的施工圖統計,全覆蓋工程大約需建成9700公里管網。
9700公里的地下隱蔽工程,怎么管控?
2017年6月起,我省開始搭建鄉鎮生活污水治理信息平臺。如今,883個鄉鎮的基礎數據及實時建設情況全部接入地理信息系統,可隨時調取。
“就像是‘繡花’,建設圖是一天天、一點點在施工過程中建造、驗收、定位、拍照上傳,由計算機自動生成的。與施工圖對比,可以準確判斷規劃設計的落地程度。”如襄陽市樊城區太平鎮,鎮區呈帶狀向東西蔓延,系統生成的管線圖上,以谷歌實景地圖為背景,明黃色管網主網向東西蔓延,南北向各有若干支網,形似一條蜈蚣。
萬應榮說,“一點假都造不了。有的地方說建完了,系統顯示就是繞著鎮區建了一圈,鎮中心沒有接入,這就沒法收集污水。”
今年4月,省住建廳到赤壁某鄉鎮調研,通過比對污水管網的設計圖與實際建成圖,發現一段“線路”被遺漏。當地立即表態,仍在與管線經過的學校協調,將加快推進。
讓弄虛作假無處隱匿
雙擊平臺上的管網圖,隨著地圖放大,一座座管井、戶井的信息顯露出來,包括編號、名稱、轄區、管徑、管材、長度、埋深、高程等。
如何保證這些數據與實際建設情況一致?
平臺建設初期,首先對所有項目的基本信息,以及環評、用地、規劃、施工等工作手續備案存檔,做到有據可查。
記者隨機選擇咸寧通城某鎮,該鎮所有項目及資料立即在頁面呈現,100多頁的實施方案、國土部門審批意見等文件可隨時下載。隨機選取某項工程,責任部門、投資公司、項目公司、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名稱、負責人及聯系方式一覽無余。
施工過程中,嚴格把關工序,讓弄虛作假無處鉆、可追溯。以管井為例,線井搭建的節點怎么建,管井內外是否粉刷,是否做了閉水試驗,都是衡量管網是否會漏水的重要因素,這幾個節點,施工人員必須手持工程驗收單對著工程實物拍照上傳,不合要求的被視為不合格。目前,全省每一座管井、每一段管線都在系統里有“留影”,全平臺已有約2000多萬張照片。
有了大數據,系統根據設定的評價體系,可隨時出具考核報告。采訪當日,記者調取了孝感市云夢縣某鄉鎮污水處理項目9月考核結果,根據前期工作與檔案信息、建設進度、工程質量等要素評價,該鎮得分85分,報告一一列出扣分明細。
此外,省住建廳要求各級主管部門加強巡查、抽查。“抽查時不用漫無目的地找方位了,可以登錄系統,指定管井編號,由系統自動導航指引前往,核查建設的真實情況。”萬應榮說。
該系統還可以在線監測污水廠進出水數據,作為績效評價與政府付費的主要依據。據了解,全省已有仙桃、洪湖、鄂州等地的377個污水處理廠實現這一功能。進出水質、水量等數據每小時更新一次,通過傳感器等設備直接上傳到系統,省、市、縣數據聯通,相關部門共享,不達標數據在鄉鎮污水廠PC終端通過鳴叫、顏色跳動等方式及時提醒,也可以選擇通過手機APP、短信、微信小程序等提醒。據介紹,下一步該系統還將實現視頻監測等功能。
記者獲悉,近期省住建廳、財政廳、生態環境廳擬聯合印發《湖北省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維護管理考核辦法》。針對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效率不佳,我省將設定七大合格指標,包括污水管網普及率須大于90%,污水收集率大于80%,污水處理率大于75%,污水廠負荷率60%-80%,出廠水質綜合達標率大于80%,污水廠穩定運行率大于90%,污泥規范化處理處置率大于80%等。以縣為單位考核,一個鄉鎮污水處理廠不合格,則全縣不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