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約項目多瞄準“卡脖子”技術明年將發射3顆齊魯衛星
啟動儀式上簽約10多個高新技術項目,包括新松工業軟件研究院、齊魯衛星、智能計算研究院、密碼技術云算力中心、光電芯片研究院、燃氣輪機產業研究院等。
山東產研院院長孫殿義形容這些項目多為“無中生有”,解決的是“卡脖子”技術。正如該院所推崇的“商業成功是檢驗技術創新的唯一標準”,這些項目產業前景可期。
該院副院長趙宇波表示,有的項目是山東沒有的產業,有的是國內沒有的產業,有的在全世界來講都是新興產業。
比如,“天基互聯網小衛星”就是典型的“無中生有”產業,他們將把衛星發展為產業,該產業不亞于汽車產業,前景值得期待。此次簽約的齊魯衛星項目,將研制齊魯1號、齊魯2號、齊魯3號三顆低軌衛星,用于城市管理、農業以及海洋管理等行業的通信與導航。“明年這3顆衛星將要發射,這種衛星成本低,使用年限為5年,需要定期更換。”趙宇波說。
同時,山東產研院簽約的新松工業軟件研究院,將建設新松機器人工業軟件的全球總部,突破一批核心技術,解決中國智能制造領域“缺芯少魂”的卡脖子問題,計劃到2025年建立800人的技術團隊,實現研發投資15億至20億元,累計實現營收50億元,完成千家傳統企業的新舊動能轉換及產業升級,新增產值1000億元以上。
燃氣輪機產業研究院將重點突破海軍艦船動力、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等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卡脖子”技術……
山東產研院此前簽約的項目多為填補山東省乃至全國產業空白的高精尖項目。比如投資30億元的超高速電磁驅動系統項目,將實現山東省先進電磁裝備產業從無到有的突破;投資30億元的有機氨催化固化劑項目,作為國家亟待攻克的35個“卡脖子”技術之一,打破我國該領域高端產品80%以上依賴進口的局面。
23家創新平臺、4只基金成立項目孕育孵化一條龍
會議現場,山東產研院與青島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等9所高校、9家共建研究機構共32家單位簽約。聚氨酯應用技術研究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水生態產業技術研究所等23個創新平臺揭牌,包括3個自建平臺、14個專業研究院所及分院、3個加盟院所、2個企業聯合創新中心和山東產研博正管理學院。
山東產研院發起《關于成立山東產研院大學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倡議》。
趙宇波表示,“這些協議并非框架協議,都是很實的合作。涉及的產業面非常廣,我們希望產研院成為大學科研成果的驗證中心、轉化平臺。”
他以“懷胎10月”比擬成果成熟周期,山東產研院重點聚焦4個月以后“有人形”的項目,4至7個月的“胚胎”還需要熟化,這種不會用基金也就是市場化手段扶持,而是由產研院和共建機構來支持。7個月大的“胎兒”具有較高成活率,需要做純市場化投資與轉化。7至10個月為“種子期”,他們成立未來產業培育基金來支持。針對已經成立的企業,他們成立新材料與高端裝備產業基金、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基金、綠色技術產業發展基金3只產業基金來支持。
趙宇波把山東產研博正管理學院比做“保溫箱”,圍繞“出生”的技術驅動型企業,通過這個學院,讓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越來越高。“4只基金規模30.5億元,將來將形成不低于100億元的母子基金群。”趙宇波說。
總部基地和高科技創新園開工為重大項目量身打造產業園
當日,山東產研院濟南產業基地開工建設,包括山東產研院總部基地及高科技創新園兩個園區地塊項目同時開工,將相對集中連片部署產業孵化區。
山東產研院總部基地位于科創大走廊起點,高新區章錦片區,占地面積約80畝,建筑體量約27萬平方米,計劃打造集辦公、研發、會務、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平臺。
山東產研院高科技創新園項目位于科創大走廊西南端,總規劃建設用地約202畝,建筑體量約57萬平方米。該項目布局有智能計算研究院、空間電子信息研究院、微納系統技術研究院、綠色發展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先進材料研究院等專業研發機構。
明年6月,高科技創新園一期項目將竣工,工業廠房將投入使用。這個高科技創新園為大項目量身打造,諸如新松機器人、中科星圖GEOVIS數字地球項目、微波熱解環境處理、電磁驅動等,滿足項目落地所需的實驗室、專業車間和中試平臺。同時為促進成果產業化,還規劃有MEMS芯片線、智能制造及環模試驗、云計算及數據服務、微波暗室等公共服務平臺。未來該園區將建成“研發實驗室+公共服務平臺+生產基地”模式。
已落地37個高技術項目引來超50億投資
山東產研院7月30日揭牌以來,在技術創新、項目落地、人才引進、機構建設、院地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
今年5月,山東產研院僅用3天就完成省級事業單位法人注冊,創造了新的“山東速度”。
目前,山東產研院已引進6名高端人才和20個創新團隊,洽談高技術項目100余項、落地37項,組建11家高技術產業化公司,引來外部投資額超過50億元,跑出了創新發展的“加速度”。
從輻射帶動能力來看,以山東產研院為核心的“1+30+N”創新體系,輻射帶動各地建設一批創新創業共同體,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頂尖人才和創新團隊。如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劉中民院士、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柯偉院士、“國家杰青”王軍波研究員團隊等,都是各自領域的翹楚,一個高端人才生態正在加速形成。
“希望通過我們探索出先進成果商業化的方法,趟出一條引進外地資源更快更好軟著陸的路子。”趙宇波說,山東產研院院長負責制執行到位,內設機構包括投資、人事和員工薪酬等松綁,所謂松綁就是與市場接軌,并非一定是高薪酬,這樣人才能形成流動。他認為,一跳槽就能找到工作的地方才有活力,目前該院的招聘機制,讓想回山東的省外人才很愿意回來,這就是機制賦能的體現。
山東產研院、山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中科院計算所泛在智能研究院等10家科研機構已在濟南落地。除了山東產研院,山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第一期12個優質項目已進行路演,預計3年后可轉化技術1300余項、孵化企業近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