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第一完成人、中國農科院資劃所研究員張維理介紹,數字土壤是利用“3S”,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RS)等現代信息技術方法,模擬、重現土壤類型、土壤養分等土壤性狀的空間分布特征。“高精度數字土壤”能直觀、精細展現土壤資源與質量狀況。
中國“高精度數字土壤”含9大圖層,具有多要素(多項土壤理化性狀)、高精度(100米數據)、多時空維度(40年土壤空間數據)特征,是我國迄今最完整和精細的土壤資源與質量科學記載。
它以1公頃為單元提供各地多項土壤資源與質量理化性狀,其中的土壤質量穩定性性狀,如土體構造、質地、母質、成土條件、土壤類型等,時效性達上千年,可長久使用;而土壤有機質、酸堿度、氮、磷、鉀等養分含量以及耕層厚度等土壤質量快變化性狀,為了解土壤與環境質量演變提供了依據。
張維理表示,該項研究目標是對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投入巨資完成的大比例尺土壤調查圖件和資料進行搶救性收集和時空整合,而“人工完成這一浩大工程需用時約600年”。
從1999年以來,在科技部5個基礎性工作重點項目等持續支持下,研究人員“從青年干到中年”“從中年干到老年”,將數據科學、人工智能及人機交互設計融入土壤學研究領域,以方法創新和技術創新帶動我國土壤時空大數據構建。
該成果可用于耕地質量演變、流域氮磷流失量估算、環境容量測算、溫室氣體減排、醫藥、水利、林業、測繪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提升我國科學研究基礎數據條件。
項目相關成果已為國內60余家專業科研機構和全國31個省份農業、環境、自然資源管理部門應用,取得了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