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目總結了“七五”至“十二五”近30年來的調查資料與成果,將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圖件的比例尺提高到1:300萬,填補了研究區空白,系統展示了中國海-西太平洋深淺地球物理與構造地質特征,精細刻畫了地球物理場特征所反映出的地質內涵,科學揭示了中國海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時空演化。系列圖件被綜合部門、產業部門、教育部門和科研院所廣泛使用,為國家發展規劃、生產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數據。
更新海域地球物理圖
“中國海與毗鄰的西太平洋存在諸多與地學相關的主權、權益、生產和科學問題,需要基礎地學資料和圖件提供最基本的支撐。為維護我國海洋主權和資源權益,服務于海域劃界,急需符合國際標準的各類比例尺海洋地質基礎圖件。”據該系列圖主編介紹,“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國沿海地區是人口聚集經濟發達地區,不僅有大量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設,而且有防震減災的現實需求,重大工程從選址規劃、工程適宜性和風險評估、建設施工到工程后的穩定性評價、地質災害防治等都需要全程的地質信息保證。”
“在科學研究方面,中國邊緣海和西太平洋海域位于歐亞、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亞三大板塊的匯聚、碰撞邊界,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天然氣水合物、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和海底富稀土沉積資源,是海洋地學研究的天然試驗場,基礎的科學研究也對區域性的海洋地質基礎圖件需求強烈。”該系列圖主編表示,“然而,自上一代1:500萬中國海域的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在1992年出版以來,已有20余年沒更新。全海域的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件比例尺小于1:100萬,比陸地基本實現1:20萬全覆蓋低很多,而西太平洋海域的地學基礎圖件幾近空白,這與發達國家美、日、韓、俄羅斯等2000年前后海域實現1:100萬到1:50萬程度的調查和圖件出版有較大差距,也與國家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不相匹配。”
展示中國海地質與資源信息
自1996年以來,在“我國大陸架地質特征及其對劃界的影響”“我國專屬經濟區海底礦產資源勘查”“海洋地質保障工程”等國家重大專項調查的實施,使得我國海域地質調查程度基本上實現了1:100萬覆蓋,部分區域達到了1:50萬比例尺的程度,有的重點區域的調查程度甚至大于1:5萬比例尺。“海洋地質保障工程”安排了系統的1:100萬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至2015年已完成所有外業調查工作。
自2003年以來,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任務,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等5個部門15家單位的500余名科技工作人員,耗時10余年收集、整理我國海域-西太平洋的地質地球物理資料,對貫穿其中的中國海地質過程及資源環境效應等各項內容進行研究,進一步認識大陸邊緣演化與板塊作用的關系,編制“1:300萬中國海-西太平洋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系統展示中國海至西太平洋的地質、地球物理特征與資源、環境信息,為深化中國海的形成演化機制與礦產資源分布規律等科學問題,維護我國的海洋主權與權益,開發海底礦產資源,減少地質災害等提供基礎圖件。
提供資源勘查開發基礎數據
“該項目成果支撐國家海洋主權與權益維護,服務資源開發部署,促進調查、教學與科研工作。地球物理特征、構造圖、盆地圖等資料,為國家制定油氣資源勘查和開發等戰略決策提供基礎數據,也為油氣和礦產資源生產部門提供重要參考。如為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的政策制定提供基礎數據,為沿海地勘單位海域探礦提供精確基礎新數據。為其他科研項目提供基礎數據,如南黃海盆地與四川盆地對比研究,東海陸架盆地與中國東部陸域中生代盆地對比研究等,對海域盆地形成演化、前新生界發育及構造運動對中、古生界的改造等問題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認識,為海洋油氣資源新領域、新層位的發現提供了重要的前導資料。”主編告訴記者,“重力、磁力、地質、構造特征等的圖件和科研成果,還將成為其他生產或研究項目的重要基礎資料。如為深潛器海試期間下潛深度預測、試驗性應用航次中作業選區提供水深、地形和重力異常、磁力異常等數據;為海域國家重大工程路由勘查提供水深、地形和底質類型等基礎數據等。”
主編介紹,“海域新構造地質圖、地球動力學圖,可為地震部門提供海域地學基礎資料,給地震臺站布設、地震監測等提供重要參考。構造理論、海域地質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等,可以進入高校尤其是海洋類高校的課堂,作為海洋地質學、海洋地質構造學、盆地構造解析等本科和研究生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