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在陜西省延安市紅化公園建設完成典型黃土斜坡多參數綜合感知系統。
延安地處黃土高原中部,黃土堆積厚度大、結構疏松。近年來,極端降雨和不合理工程活動引發的黃土地質災害呈現高發態勢。黃土是結構性脆弱和水敏性極強的特殊土,尤其在黃土斜坡地帶,大孔隙、垂直節理、卸荷裂隙、落水洞等降雨優勢入滲通道發育,如何定量刻畫黃土斜坡入滲規律,黃土滲流和結構變化如何協同作用誘發崩滑災害,是黃土地質災害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黃土滑坡失穩機理、防控方法研究與防治示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黃土水敏性的力學機制及致滑機理》,以及中國地質調查局《延安革命老區綜合地質調查》項目,西安地調中心與地方政府合作,選擇延安紅化公園典型黃土斜坡地帶,應用三維跨孔電阻率層析成像方法、井間地質雷達、降雨入滲示蹤試驗、時域反射技術(TDR)含水率觀測、土壤水勢觀測、光纖應變觀測、氣象觀測等多場關聯監測技術,開展了典型黃土斜坡地層的高解析刻畫、降雨入滲及變形監測,以揭示黃土斜坡水分的入滲規律,黃土斜坡土壤水分水勢的時空分布及其與斜坡變形之間的關系。
目前,項目組共完成黃土地層三維電阻率層析掃描試驗12組,安裝探頭式土壤水分水勢傳感器137套、多要素氣象站1套,布設分布式定點應變感測光纜55米,碳纖維內加熱溫度感測光纜55米,形成了黃土滑坡關鍵參數精準探測與災變特征早期識別技術,建立了黃土滑坡演化過程(降雨→徑流→匯集→入滲→土壤水分水勢空間分布→變形)全剖面多場實時感知系統,為黃土地質災害孕災機理和面向坡體的精細化預警提供了依據,提升了對黃土災害預警閾值的認知水平和“何時發生”的科學預判能力。
基于以上工作的開展,原國土資源部黃土崩滑災害—陜西延安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通過優化評估,納入首批自然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管理序列,并更名為“自然資源部黃土高原地質災害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聲明: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